重庆市

位置  地理  气候  人口  政区  历史  经济  交通  旅游  相关链接

位置

回到页首

    位于我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自江津至巫山长约600千米河段的两岸。西、北连四川省,南靠贵州省,东临湖北、湖南,东北与陕西接壤。地处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地理 回到页首

    市境幅员辽阔,境内江河纵横,峰峦叠嶂。地势东部较高, 起伏较大。地貌以由大巴山、巫山、方斗山和大娄山与武陵山相接的山地以及丘陵地为主,。西部属于四川盆地的东部,海拔稍低,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境内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境内长江与嘉陵江、綦江交汇于渝中、巴南,乌江与长江交汇于涪陵。

气候 回到页首

    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年平均气温约在12℃-2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00-1400毫米。

人口 回到页首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08.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11.29万人,增加45.3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6.7%,提高1.5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9.9‰、死亡率为6.5‰,分别上升0.5和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4‰,上升0.4个千分点。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2。

政区 回到页首

    重庆市面积8.23万平方千米,全市17个县、19个市辖区、4个自治县。共有683个镇、563个乡(8个民族乡)、101个街道办事处,直辖市市政府驻地是重庆。

重庆市政区图

 

历史 回到页首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距今约二至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此。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鄂西、陕南、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其古称江州,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期,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称“渝”。

    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八百多年。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正式建立重庆市。1937年—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被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经济 回到页首

    重庆市粮食作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经济作物和畜产主要有油菜、柑橘、蚕桑、桐油、生漆和生猪。工业门类齐全,以机械、化工、冶金、纺织、食品为主,摩拖车产量居世界前列。双桥为重型汽车城,大渡口为冶金基地,另外长寿县的石化工业以及江北地区产的微型汽车也较有名。重庆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2006年,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给我市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全市人民在市委、市府的坚强领导下,奋力拼搏,克服困难,保证了重庆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总量达到3486.20亿元,增长12.2%。2006年我市GDP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2437元,增长11.9%,比上年提高了 0.3个百分点。经济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稳定性增强,从2002年开始,连续五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0.0%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54.71亿元,扭转2005年负增长的局面,实现35.3%的较高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3.3%,比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状况改善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宏观把握,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汽车摩托车等支柱行业效益好转,对全市工业整体利润上涨有较大带动;近几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工业投资效果开始显现;一些新增工业企业的正常运转也对工业企业效益好转有所促进。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529.46亿元,增长30.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587.50亿元和4443.84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16.9%和17.6%。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逐步彰显,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70元,增长12.9%;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5%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农民“减产不减收”的目标,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4元,增长2.3%。

交通

回到页首

    交通有成渝、襄渝、川黔等铁路线,公路四通八达,成渝高速、渝红路、川云东路和一些国道构成了主要的公路干线,长江为水运干线,嘉陵江、涪江、渠江、乌江亦可通航,重庆为长江上游最重要的内河航运码头。重庆和万州有民用航班起降,可通往全国40多个大众城市。

旅游 回到页首

    本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包括雄伟险峻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和滩多水急的西陵峡石宝寨白帝城等;重庆风景区有南温泉公园枇杷山公园红岩村 革命纪念馆歌乐山 烈士陵园等景点,重庆 缙云山风景区的缙云山北温泉公园、合川钓鱼城等以及金佛山风景区大足石刻等地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
更多>>

相关链接 回到页首